知秀网 > 国学文化 > 正文

红楼梦中宝玉被打后,袭人说了什么?

袭人是《红楼梦》中的人物,宝玉房里四个大丫鬟之首。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,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。

“不肖种种大承笞挞”是《红楼梦》最为经典的一个章节。忠顺王府气势汹汹来荣国府问贾宝玉索要琪官;加之金钏跳井自尽,贾环在贾政面前添油加醋,将金钏之死的全部责任归结到贾宝玉头上,于是惹得贾政大怒,命人按住贾宝玉就是一顿棒打,这顿打着实不轻:

袭人听说,便轻轻伸手进去,将中衣褪下。宝玉略动一动,便咬着牙叫“哎呦”,袭人连忙停住手。如此三四次才褪了下来。袭人看时,只见腿上半段青紫,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。袭人咬着牙说道:“我的娘,怎么下的这么狠手!倘或打出个残疾来,可叫人怎么样呢!”——第34回

看着重伤在身的贾宝玉,袭人像贾母、王夫人、林黛玉这些人一样,格外心疼。可不同之处在于,袭人并不是一个绝对感性的人,她性情中理性成分居多,虽然贾宝玉挨打她心疼,可是在了解实际情况之后,她心中对贾宝玉是有怨气的。

对比之下,贾母对待贾宝玉就是完全的感性思维,贾政笞挞宝玉,贾母得知消息后,上来不问“发生了什么”、“为什么事打宝玉”、“宝玉该不该打”,而是直接将矛头指向贾政,以“你厌烦我们娘儿们,我现在就收拾回南京去”,通过孝道武器严厉打击贾政,最后逼得贾政跪下认错。贾母的所作所为,真真验证的一句话:女人是不讲道理的。

怡红院丫环众多,像晴雯、麝月、碧痕、秋纹这些人,绝对不会思考“贾宝玉该不该打”这个问题,一方面这是主子间的事,奴才不敢插手;另一方面,这些丫环也都是感性思维,看着宝玉重伤,只会心疼他,然后日常好好照顾宝玉就行了,她们不会,也不敢往深处想。袭人是其中一个异类,她是典型的理性思维,不仅敢想,而且敢干!

《红楼梦》第四回,袭人刚出场的时候,曹公对袭人盖棺定论,说她身上有一些“痴处”:服侍贾母时,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;今与宝玉,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。只因性情乖癖,每每规谏,宝玉不听,心中着实忧郁。

袭人的胸中格局比一般丫环要大,一般丫鬟以照顾主子为天职,只要哄得主子高兴就可以,但袭人不同,她要引导主子走向正确的道路,也正是因为这种理性思维,她往往能看到其他丫环看不到的东西。

贾宝玉被打,其根源在于贾宝玉不学无术,不爱读书,总是跟戏子、女孩厮混在一起,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,以后类似这样的笞挞,恐怕还会发生。

扬汤止沸,不如去薪,溃痈虽痛,胜于养毒。袭人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,她去找了王夫人提建议,希望能将贾宝玉搬出大观园居住,收获了王夫人的青目:

袭人连忙回道:“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。如今二爷也大了,里头姑娘们也大了;况且,林姑娘、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。虽说是姊妹们,到底是男女之分,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,由不得叫人悬心;即便外人看着,也不像一家子的事。俗语说的‘没事常思有事’,世上多少无头脑的事,多半因为无心做出,有心人看见,当作有心事,反说坏了。只是预先不防着,断然不好。”——第34回

袭人这番话,切中利弊,绝非一般丫环的见识。无怪乎第21回,宝钗与袭人交谈,几句话下来,宝钗心中暗惊: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,听她说话,倒有些识见。

不仅如此,袭人在跟王夫人交谈时,直言称贾政笞挞宝玉是对的,要说出这样的话需要何等的勇气:

袭人道:“若论理,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。若是老爷再不管,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。”王夫人一闻此言,便合掌念“阿弥陀佛”,由不的赶着袭人叫了一声:“我的儿!亏了你也明白,这话和我的心一样。”——第34回

要是其他丫环,谁敢在贾宝玉刚被笞挞的这个风口说这个话?贾宝玉被笞挞时,王夫人跪在地下哭着求了半天,这是所有人看在眼里的,眼下袭人说出这种话,难道不怕王夫人动怒?

袭人既然敢说,就说明她早已摸清了王夫人的想法,“宝玉被打是应该的”这个话,只能跟王夫人说,因为王夫人一向也是理性思维,希望贾宝玉能好好读书,有个仕途经济的好前程;反之,袭人若是敢在贾母跟前说这些话,贾母恐怕登时就要发怒了:我的宝玉被打成这样,你还说这样的话。

袭人这样的女子,不管在什么时代,都注定是女性当中的佼佼者。她身上有女性阴柔的优点,温柔低调,敦厚稳重,同时却没有大部分女性过度被感性思维绑架的缺点。

亦有不少论者以阴谋论忖度袭人,认为她之所以这么尽心尽力地要引导贾宝玉,是因为她与贾宝玉尝试过云雨情,自认为是未来的宝二姨娘人选,她看似是为了贾宝玉,实则还是为了自己的前途。

这个说法从某种程度上看,是有一定道理的,因为“贾宝玉的前途”和“袭人的姨娘前途”是有关联系的,贾宝玉的前途光明,袭人的姨娘位置也能坐的更加舒坦,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,可这并不代表袭人规劝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自己,这属于偷换概念——用结果强行解释过程中人物的主观动机。

究竟孰是孰非,笔者不需多言,读者自行鉴别,毕竟一千个读者,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好在客观现实并不以人的主观推测为转移,袭人是奸是贤的客观定论,存在曹公心中,只有他才知道袭人做这些事时的主观想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