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秀网 > 影视剧 > 正文

电影《盛夏未来》男主喜欢的Ming究竟是男是女?

空降提档,《盛夏未来》终于一扫七月国产保护月的颓靡,把2021年的暑期档炒起来了。

影片的两位主演是张子枫和吴磊,被观众从小看到大的两位实力流量新星。

理应来说,观众对这部青春片的期待应该会很高。

相反,公映后,我看到评论区很多观众都在愤怒谩骂,说这讲的是一个直女和gay的故事,张子枫这个角色只是个工具人罢了。

我大概能理解这些愤怒的缘由。

在上映前,宣发就大张旗鼓的宣传张子枫和吴磊这对“甜蜜小情侣”,在各大社交软件可以频繁刷到他俩在影片中的互动。

和众多观众一样,我以为这就是一部单纯的青春期男女生初恋,怀抱着“有糖吃”的期待,买了票去影院。

没想到宣发和影片本身所讲述的,完全“买家秀”和“卖家秀”的区别,和短视频中刷到的“甜蜜CP”毫不相干。

其实,电影本身是没有问题的,甚至可以说是近三年来数一数二的国产青春片。

观众揶揄的,是同志话题的社会影响力;我看出来的,是电影自审、观众与电影宣发的关系。

比如“Ming”,TA是男主角郑宇星喜欢的人,但Ming是男是女的问题,在网络上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。

我仔细分析影片中的细节,得出的结论是:

Ming确实是个男性。

男主郑宇星喜欢的确实是男孩子,他确实是同志。

郑宇星给陈辰伴奏的那首歌是五月天的《拥抱》,这首歌的创作有一段渊源。

中国台湾的作家白先勇于1976年写了部同志题材的小说《孽子》 ,而五月天的《拥抱》中的歌词:“晚风吻尽荷花叶,任我醉倒在池边”,灵感就来自于小说中对新公园荷花池的描写。

白先勇先生是民国时期西南高级将领白崇禧的儿子,虽然身在大家庭,但他一早就离经叛道悉知了自己的性取向,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里破天荒地描写了许多真挚的同性之情。

其纪念同性恋人的短篇散文《树犹如此》,将至深痛楚沉淀六年,被称为“以血泪、以人间最纯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”。

电影里,陈辰唱完《拥抱》,下一个镜头,就出现了一道彩虹。

郑宇星的爸爸对他一直是放养态度,客观上给了他一个平等自由的能够接受第三性的成长空间。

比如当得知郑宇星和陈辰一起私奔去了三亚后,还特别自信地对陈辰父母说:

我儿子肯定不会对你女儿怎么样的。

以及在电影节上,郑宇星对陈辰说的那句:如果我也能喜欢你就好了。

这个能字用的就很奇妙。

种种证据无一不指向Ming是个男性,是个酷儿,是个已经明白自己性取向的关键人物。

这里需要重点科普一个冷知识,导演陈正道从一开始进入影视圈,就没有停下过涉及同性元素的表达,从《盛夏光年》开始,到之前的《缉魂》《秘密访客》,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会埋设同性相关的伏笔。

拍电影是一种创作,即使是商业片,也能有编剧和导演的个体表达。

那些说导演在bg里"夹带私货"宣传bl的愤怒者,已经完全脱离电影文本在恶意指控导演了。

你是异性恋不代表你看到的世界就只能有一种性别颜色,不代表其他颜色就一定是龌龊恶心的。

更何况,Ming是同性恋与两个主角选择复读,这两个大的戏剧冲突,是整部电影最重要的人物成长动力。

高考当然很重要,但处在青春期自我认知和外界认知交叉口的郑宇星和陈辰,自认为有更重要的事。

郑宇星认清了自己的性取向,选择复读,去追求爱人;

陈辰需要亲密关系的关怀,选择复读,想从原生家庭获得能量。

这就是他俩的青春期反叛,没有闹哄哄的堕胎狗血,只是任性地对自我的追求,对体制掌权者,对顺从式教育的反抗。

但是,考虑到同性元素在国内电影市场的隐晦和暧昧,特别是这还是未成年人的性取向问题,电影不得不做出妥协,模糊了郑宇星的同性倾向。

在club里维护陈辰,还吻了陈辰,这些烟雾弹,与其说是郑宇星前后矛盾的人设属性,不如说是国内创作者为保过审而妥协的矛盾。

这部影片和其他国产青春影片都不一样。

它不需要一套完整的我爱你,你不爱我,我们一起去逃学堕胎的撕逼故事,它注重的是青春期自我追寻和认知里的片段式截取。

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国产青春片的时代背景,都是80后和90后主创对自己1980-2000年代的少年时代怀念。

而《盛夏未来》讲述的是最当下,Z世代(1995年到2009年出生)年轻人的青春。

前者是从袖子里掏出的带线耳机,后者早就用上了Airpods。

这一代人是受互联网,智能手机,社交软件等影响很大的一代,影片中涉及到的抖音,网红,电音节,音乐节等各种新潮的元素,迎合的都是Z世代的年轻人。

这类年轻人受到的全世界各个地方的文化冲击最大,他们没有上一代的苦大深仇,没有那么多的“阻碍”,他们非常自由,而且非常个性化。

同性恋群体在Z时代是受包容最大的时代。

年轻人都觉得这就和异性恋一样正常,Z世代中的同性恋群体敢于在网络上公开自己的生活,而且大部分的评论都是友善的。

然而我不明白的是,为什么这样正常的事情,被搬到了银幕上,就会成为给电影打一星的理由?

宣发确实有误,被骗的观众作为消费者完全可以因此骂宣发方是“骗子”。

对,不要骂错人,是宣传方,不是制作方。

电影的创作和宣发,是电影产业链条中两个前后相继,有相交但不重合的环节。

宣发所发布的内容,都是从“利益最大化”考虑,宣发存在的意义,是吸引更多的人去影院。

大多数导演和制片对影片的宣发没有太多掌控权,特别是在现在这种短视频平台的病毒式营销下。

抄CP搞热度是基本款,即使电影的主旨并不是谁和谁在一起了;

吹演员为戏瘦身打造敬业人设,殊不知这是演员的基本素养要求;

拉上和电影完全不相干的流量歌手唱首主题曲,只为扩大影片的影响力,即使电影的受众群完全就不是这拨人......

但过度的宣发、过度的夸大,很容易引起反噬。

比如前年毕赣导演的文艺片《地球最后的夜晚》,用“和喜欢的人,在 2018 年的最后一天,去电影院看《地球最后的夜晚》,最后在电影结束时相拥而吻 ”这样的下沉宣传方式,吸引到了一波没怎么接触过艺术片的观众。

跨年夜那晚,却让这群“新贵”观众发现,这哪是最后一吻的爱情故事,就是个看不懂的文艺玩意。

任何电影都有恰当的受众群,费尽心思为了扩大影响力,拉来本不属于自己的观众,不仅是影片的折损,更是对国产电影行业的破坏。

“羊来了”的骗局,观众不可能会被骗第三次,第四次。

更挂羊头卖狗肉的宣发,还有今年春节的《侍神令》。

靠着陈坤和周迅两大巨星吸引了大波观众,没想到主角居然是两个流量小生。

陈坤和周迅的戏份连配角都算不上。

再看《盛夏未来》,宣发没有提及“同性”元素。所以当观众们发现郑宇星是gay,就把电影骂的体无完肤。

因为宣发引起的反噬,观众这样做不算冤枉。

但是我们不妨再仔细想想,为什么宣发不敢在宣传的时候透露出一丁点的同性元素?

为什么导演在表达男主角是同性恋的时候还要靠观众们自己的“猜测”,甚至不惜把Ming这个角色意象化?

创作者不能拍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?

《盛夏未来》是一个关于遗憾的故事,和其他的国产电影比起来它看似“平平无奇”。

它没有《送你一朵小红花》那样的催泪;

也没有《少年的你》那样的小概率故事看得来劲。

甚至它的故事在你在看完以后很快就会忘记。

它的人物都不那么激烈,但却更能深入人心。

男女主角始终是朋友的身份,哪怕在相处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感情,也不是那种横冲直撞你也必须爱我的感情。

而是小心翼翼的试探,用秘密交换秘密,温柔地互相拥抱。

即使郑宇星是同志又怎么样,这也是青春的一部分。

这部电影的主题就像片尾写的那样:

希望我们能更诚实地面对自己,希望我们可以更勇敢。

是的,诚实勇敢的面对最真实的自己,才是青春期最重要的考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