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秀网 > 历史真相 > 正文

梁祝的故事真实存在吗 梁祝的故事是真的吗?

梁祝的故事真实存在吗 梁祝的故事是真的吗?

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,许多人都不陌生。其中如“草桥结拜”、“十八相送”、“死后化蝶”等动人情节,曾经赚取了不少人同情和倾慕的泪水。我国第一部彩色舞台艺术片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后;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和范瑞娟的精湛表演,不仅迷住了无数的中国观众,同时也倾倒了不少外国人。

梁祝的故事真实存在吗 梁祝的故事是真的吗?

他们将其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。还有,小提琴协奏曲《梁祝》在中国乐坛久久回荡,也在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厅鸣响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梁山伯与祝英台早已大大方方地走向世界,成为名闻天下的千古佳侣。

故事是十分美好的,可惜它并不一定是真实的。那么,历史上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
据《今晚报》载,祝英台原是南北朝时的一位女子。她从小习武,为人仗义,颇有侠士之风。当地马太守贪赃聚敛,资财无数。其子马必才武艺高强,专事强男霸女。祝英台为打击马氏父子嚣张气焰,决定劫富济贫,给他们点颜色瞧瞧。

她先后三次去马太守家盗银,不幸中了马文才的埋伏,被其擒获。马公子见英台容貌姣好,欲对其施以非礼,不料好事未成,反被英台一脚踢中要害,立时一命鸣呼,英台也在乱刀之下死去。

梁祝的故事真实存在吗 梁祝的故事是真的吗?

当地民众悄悄安葬了这位使女,并为其立了墓碑把她的事迹撰文刻于其上。后因年深日久,基与碑石渐被风沙淹没,从此不为人知。

而梁山伯与祝英台毫不相干,既非同窗三年的好友,也不是互相倾慕的男女。原来梁山伯是明代宁波府鄞县县令,勤政廉洁,爱民如子,却不幸中年丧妻,为忙于官场事务,无暇再娶。梁山伯后因积劳成疾,死于任所。鄞县百姓深感其德,决定把他葬在当地的胡桥镇。

这里砂水翕聚,地丰浓肥,宜开阴穴。不料在动土之时,凑巧挖到了祝英台的坟墓,想改葬他处,再没合适的风水宝地。有人提议说,梁、祝都是好人,又皆为民而死,且两两独身入土,何不将其合葬一处?免得他们在阴间寂寞。

此议一出,立即得到众人的赞同,这对时距一千多年的男女遂相婚配,被拉扯到一起成了黄泉夫妻。后来有人觉得这种做法不合礼制,便又把祝英台拽到了明代,又加进了一些情节,编了一出《同窗记》杂剧到处传唱,这才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。

梁祝的故事真实存在吗 梁祝的故事是真的吗?

后来,此说得到了印证:据《每日侨报》载,宁波考古专家在宁汉高桥梁祝文化公园施工现场,发现了梁山伯之墓。墓在鄞县高桥镇的梁山伯庙原址,占地面积46平方米,长11米,宽6米,墓内留有晋代陶瓷器皿,还有十几枚遗骨。经专家考证,确为梁山伯的墓穴。

据史料记载,梁山伯为晋代会稽人氏,

梁祝的故事真实存在吗 梁祝的故事是真的吗?

曾任鄞县县令,为治理水患积劳成疾,死后葬于此地。梁山伯庙始建于东晋隆安元年(公元397年),香火一度旺盛,不知何时坍塌。若照这一说法,梁山伯至少是东晋安帝时期的一位官员,比前面的说法提前了一千多年。可惜这两种说法都没说明史料的来源,因此,梁祝确切活动年代仍不好断定。

另有一说梁祝故事源于山东济宁

据清代康熙十一年(公元1672年)修撰的“济宁府邹县志”记载:“梁山伯与祝英台墓,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。”该墓志记载的梁祝大体情况是:济宁城南九曲村祝家甚富,家有一女名曰英台,伶俐聪慧,善解人意。她见父亲为无子之事常常叹息,便女扮男装外出读书。

过吴桥数十里,遇见家住邹城之西的学生梁山伯,遂结伴同往峰山求师。学习期间,昼则同窗,夜则同寝,亲密如同胞兄弟。只是英台羞涩拘谨,三年未曾解衣。山伯以为是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,没有在意。

学业期满,英台还家。山伯趋前拜会,见其改着女装方才悟,不禁动了娶其为妻的念头。以语试探,方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西庄马家。山伯悻悻而返,从此思念成疾,百般调治不见好转,不久撒手归阴,死后葬于吴桥以东。

转眼到了英台出嫁的吉日,她念及前情,决定舍生取义,竟也悲伤而死,死前留下遗言愿与梁山伯合葬。乡人感其志节,遂从葬山伯之墓,马家也无异议。

梁祝的故事真实存在吗 梁祝的故事是真的吗?

这段记述与以上说法相比,可以看出有几点不同:一是梁祝为同一时代之人,而不是相距千年的陌路客;

二是只有传奇性质而无神话色彩;

三是反衬人物马氏并非不通情理的恶人;

四是梁祝合葬实际上是一种“阴亲”,显然征得了双方家庭及亲朋好友的同意,并非不相干的一种善举。

因此也可看出,梁祝生前深厚的感情一定打动了双方的家长,否则,在济宁这种孔孟之乡,梁家不会接受泊来者埋骨,祝家也决不会把女儿轻易改葬他处。

济宁的这座梁祝墓,原高1.5米,周长25米,碑高1.84米,宽0.82米,为明正德十一年(公元1516年)重修梁祝祠堂和坟墓时所建。是年,南京工部右待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雀文奎因公路过此处,看到了几近荒废的梁祝祠堂,觉得十分惋惜,认为梁祝二人“其心皎若日星,其节凛若冰霜,有关世教之大,不可泯也”。遂托付训术官鲍公干重修祠堂及坟墓,同时命知县朱廷膜采访故老,查考史志,尽可能详细地撰写梁祝的生平事迹,但令人疑惑的是竟没写清梁祝所处的朝代。

梁祝的故事真实存在吗 梁祝的故事是真的吗?

又有其它报纸载文说,祝英台是明代宣兴侠女,而梁山伯则是元朝书生。安葬祝英台时在基穴下面发现了梁山伯墓,有好事者将他们合为一处,做了两个朝代的夫妻。

故事的基本情节与以上说法大致相同,只是将梁祝辞世的时间打了个颠倒,地点也做了搬动。这一说法所据何来,文中也没写明。与此相映衬的是,在江苏宜兴西南约40里处,倒真有一个颇负盛名的善卷洞,洞外有“梁祝读书处”和“祝英台琴剑冢”,附近还有以祝英台墓命名的“祝陵村”,从这些遗迹来看,梁祝真像是此地的知名人士。

梁祝的故事真实存在吗 梁祝的故事是真的吗?

宜兴的梁祝故事,很可能与明代小说家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中的“李秀贞义结黄贞女”有关,这上面也有个梁祝故事,故事情节与济宁的说法大体相似,不过,里面已掺有某些神话色彩,几个主要地名作了改动,而且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晚了近一百年。

冯梦龙写书时是否听过济宁的这一传说,尚不敢肯定,但小说中的有些话如“日则同食,夜则同卧,如此三年衣不解带”等,与济宁梁祝墓志上的语言几乎出自一人。冯梦龙是吴县人氏,距宜兴不远,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,顺便将梁祝的“户口”迁移一下也不是没有可能。

由于《喻世明言》的影响很大,这个故事领衔于有关梁祝的各个传说,宜兴的志书也收录进来,其后代代流传,多以为真。

清代著名藏书家吴骞很不以为然,他曾在《桃溪客语》中说:“骞尝怀疑祝英台当尔时一重臣,死葬宅旁……便有祝陵村。”按照封建礼制,自汉代以后,只有帝王的坟墓才能称陵,祝英台就算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大臣,其坟墓也不可能称陵。

这样看来,祝英台是否为宜兴人氏,还要打个折扣。而且不论从正史野史来看,都无法看出英台是重要大臣的记载,当然也难以想象有女大臣或女扮男装者高居庙堂的这种情况。

有趣的是,在江苏扬州城北的槐子河旁,还有一座祝英台墓,孤坟一座,形单影只,未与梁山伯结为鸾配,不知他们的恋爱在哪里出了何题。

实际上梁祝的埋葬地点尚不止以上这几个地方。据《梁祝故事集》记载,全国有9个地方建有梁祝的坟墓,而且无不标明是确凿的埋葬地点,有的还立庙奉祀,使人难辨真伪。

另有资料说,早在宋元之际,河北林镇、江苏扬州的梁祝墓祠的香火就很旺盛。照理说;历史上如果实有梁祝二人,他们的真正墓地不可能有9处之多,大都是梁祝的衣冠冢,甚至连衣冠也没有影子。

梁祝的故事真实存在吗 梁祝的故事是真的吗?

那么,为何梁祝能有这么多葬身地点?他们既无奇珍异宝害怕别人盗掘;又非害世枭雄担心仇家扬骨。看来答案只有一个:梁祝故事流传得广泛久远,深受人民群众喜爱,以至于主动为其建墓立庙,这是一种很好的传统纪念方式,很容易让人接受。

梁祝故事最早的文字资料,见于唐初梁载言的《十道四蕃志》。其中说“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家”,故事情节比较简单。晚唐时期的张读又将其赋予神话色彩,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。

张读,唐深州陆泽(今河北深县)人,字圣用,又字圣明,大中进士,官至尚书左丞。写了小说《宣室志》等著作,其中较为详细地写了梁祝故事,并特意写明梁山伯为会稽人氏,末尾有祝氏钻坟一说,这很可能就是梁祝出于鄞县的由来。同时,也是戏剧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故事的原型。

其实,梁祝的故事原型早在唐代以前就有了,六朝时就有“华山畿”的故事。宋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》载有大概情节:

宋少帝时,南徐地方有一男子,因事路经华山(今江苏高淳县境内花山),在旅舍内见一美貌少女,心生爱慕但无缘接近,遂相思成疾而死。灵枢路过华山,少女得知此事后说:“华山畿,君既为依死,独活为谁绝?君若见怜时,棺木为依开!”,说罢,棺木果然不劈自开,少女跃身入棺,“因合葬,呼曰‘神士冢’。”

关于化蝶的情节,也有些相似故事。晋干宝《搜神记》载:“宋大夫韩凭,娶妻美,宋康王夺之,凭自杀。妻阴腐其衣,与王登台,自投台下,左右揽之,着手化为蝴蝶。”看来,梁祝双双化蝶情节,与韩凭夫妻故事很有关系。

由此可见,梁祝传说是吸收其它故事情节揉合而成,较之以往更典型,更完美,更加艺术化了,因而传扬得很快。上自朝廷大臣,下至村妇野老都知道了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。

一些著名文人如苏拭、辛弃疾、吴文英等,都有吟咏梁祝的词作。宋元之际,有个名叫刘一清的写成《钱塘遗事》,首次提出梁祝之墓在今河北林镇之说,故事情节也有出入。但因其多系听说,故也难以认定为史实。

元代时期,戏曲大家白朴写了《祝英台死嫁梁山伯》杂剧;明代的朱从龙、朱少斋、王紫涛分别写了《牡丹记》、《英台记》和《再蝶诗》等传奇剧作,同时还有阙名的《同窗记》、《访友记》,也都是写的梁祝故事。

到了清代,出现了一些有关梁祝的小说及鼓词等,故事更加凄婉,神话色彩更浓。对此比较下功夫的是乾嘉时期经学大师焦循,他在乾隆六十年(公元1795年)和嘉庆元年(公元1796年),分别到济南、鄞城(今浙江鄞县)、扬州等地进行专门考察,可惜收获并不明显。

他在山东仅见到了嘉祥县(应为浒宁)祝英台墓的碣石拓片。注明“碣文为明人刻石”,关于此墓的真伪,未置一词;对于扬州祝英台,他不赞成,明确写道:“及吾郡城北槐子河旁,有高土,俗也呼为祝英台坟。余入城必经此。或曰,此隋场帝墓,谬为英台(墓)也。”

梁祝的故事真实存在吗 梁祝的故事是真的吗?

焦循比较倾向梁祝出于鄞县之说,为此他引当地方志云:“晋梁山伯,字处仁,家会稽,少游学,道逢祝氏子同往。肄业三年,祝先返,后山伯归访之上虞,始知祝为女子,名日英台,归告父母。求姻时,已许城西清道原。明年祝适马氏,舟经墓所,风涛不能前,英台临家哀痛地裂,而埋壁焉。事闻于朝,丞相封“义妇冢’”。这一说法较为完整,可惜也仅仅于方志。焦循自己也说:“此说不知所本,而详载志书如此。”

不过,梁山伯为晋朝人之说不独焦循赞同,在清初隐士徐树丕的《识小录》中也可找见:“梁祝事异矣!《金楼子》及《会稽异闻》皆载之。”这里说的《金楼子》系南朝梁元帝萧绎的作品,如此说属实,则梁祝故事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就有流传,并能引起皇帝的注意,亲笔做了叙录。这样看来,梁祝故事并不为妄,而且他们很可能就是晋代人氏。

关于梁祝所处的时代及其归宿之地,各执一词,孰是孰非,不好判定。为此,上海、浙江、江苏等地的有关部门和文化、学术界也多次召开梁祝研讨会,力图对以上问题弄个明白。但研讨了许久,至今也无定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