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秀网 > 历史纪事 > 正文

刘邦建国后论功行赏时,曾说过哪两段很有名的话?

你真的了解刘邦吗?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

大汉开国,论功行赏,刘邦说过两段很有名的话。

第一段便是一再被后人引录的“三杰论”。

说这段话之前,刘邦先问了群臣一个问题,我刘邦因何能得天下,项羽又何以失了天下?

当时,朝堂上只有两三个人站出来,说了一些贬损项羽,拍刘邦马屁的套话,刘邦知道朝堂下的功臣勋将急于封赏,于是他绕过如何封赏的话题,说了下面这段话——

公知其一,未知其二。夫运筹策帷帐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(张良)。镇国家,抚百姓,给馈饷,不绝粮道,吾不如萧何。连百万之众,战必胜,攻必取,吾不如韩信。此三者,皆人杰也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也。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,此其所以为我擒也。

“三杰论”表面上看,是刘邦一时兴起的感慨之言,似在炫耀自己驾驭臣下的能力,但如果放在庙堂政治的语境下看,这段话绝不是刘邦的随口之言,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吐出的定调之言。

先看三杰论的比例,前两杰是文臣,后一杰是武将,文武比例二比一;再看三杰论的次序,搞谋略的第一,干实务的第二,带兵打仗的第三。

这个比例、这个次序,其实是向文武百官传递了一个基调信号:大汉开国后,政治高于军事,文臣重于武将。

这是一个理念问题,也是一个现实问题。

刘邦虽然历来讨厌儒生,但治国是政治问题,天下要靠文臣治理,这样的理念他是认同并且推崇的;此外,扬文抑武,可以提高战功的封赏标准,这样帝国的蛋糕才好少切出去一些,因为有战功的武将实在太多了,而这样的文臣却是屈指可数的。总之,这是古今通用的一个政治手法,用少数做筛子,将多数过滤掉。

然而,当时的刘邦并没有绝对的帝王权威,所以他这“三杰论”并没有将蠢蠢欲动,一心要封赏的众武将压制下去。

对这个问题,刘邦想拖,但也拖不了多久。

很快,廷议谁的功劳最大被推到了台前。这时候,功劳是一个政治含义很浓的字眼,它是一个多方综合、多向平衡的结果,因此在廷议这个问题时,刘邦对先前的“三杰论”做出了微调。

刘邦认为,萧何的功劳最大,故封为酂侯,食邑八千户,居文臣武将之首。

战功赫赫的武将们一听,顿时炸开了锅,那时候君臣礼仪还没有那么严格,有的武将甚至直接进殿与刘邦争辩说,他们这些人披荆执锐,身经百战,出生入死,立了那么多功劳,反不如一个只会舞文弄墨,并无尺寸之功的萧何,是何道理?

这时候,刘邦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又发表了一个很著名很直白的“人狗论”——

夫猎,追杀兽兔者,狗也;而发踪指示兽处者,人也。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,功狗也。至如萧何,发踪指示,功人也。且诸君独以身随我,多者两三人。今萧何举宗数十人随我,功不可忘也。

刘邦的意思是说,用打猎做个比喻,你们这些武将只能算“功狗”,只有萧何才是“功人”,况且萧何举宗数十人追随我打天下,不能忘恩负义。

封赏还没得到,反倒连人都不是,成“功狗”了,武将们不仅没有被说服,反而被激怒了。

于是,在正式排定列侯位次上,武将们抢先推出了一个他们认为应列第一,并且刘邦很难反对的人选:平阳侯曹参。

武将们的理由是,曹参身上有七十多处伤疤,战功无能可比(凡下二国,县一百二十二;得王二人,相三人,将军六人等等),所以必须排第一。

刘邦很难反对,原因很简单,曹参和萧何都是刘邦同乡,都是沛县功勋集团的核心人物,并且相互的关系都很好。

果然,面对武将们推出的这个人选,刘邦一时不好表态了,但作为一代开国雄主,刘邦有的是办法。

就在刘邦沉默难言时,一个叫鄂千秋的人,心领神会地站出来说了一番刘邦想说却又不便说的话。

鄂千秋说,列为大臣说得都不对。平阳侯曹参攻城略地虽多,但那都是一时之功,难与酂侯萧何相比。当初皇上与项羽相争,前后共历五载,丧师失众,屡次败北,生死攸关之时,幸有萧丞相镇守关中,不待皇上诏令,便能随时遣兵补缺,输粮济困,我汉军这才得以复振,我汉王这才得以夺取天下,这是万世之功也!诸公怎能以一时之功贬抑万世之功!臣意以为,少一百个曹参无虞,失一萧何汉必无成。故应列萧何第一,曹参次之。

根本之论,高屋建瓴!

萧何第一,故有刘邦的帝王之谋,却也毫无毛病。

萧何第一,几乎成了后世功臣排座次的范本。

难能可贵的是后来,萧何病重之时,惠帝前往探望,问萧何,君即百岁后,谁可代君者?

萧何说,知臣莫如主。

惠帝说,曹参如何?

萧何顿首说,帝得之矣,臣死不恨矣!

于是乎,这才有了千古佳话“萧规曹随”。

所以说,萧何的政治胸襟与气度,也是堪称第一的。当然,曹参当大汉帝国二代相国,也是恰到好处。

大概没有比萧何第一,曹参第二,更完美的政治排序了。

刘邦评功的时候,有一个叫鄂千秋的,在关键时刻,他对萧何功劳的评价,与刘邦高度契合。

这个鄂千秋,居然因此被刘邦晋封为安平侯。

鄂千秋认为萧何能够守住完整的关中,以待刘邦,终于成就刘邦万世的功业。

现在即使失去曹参这样的武将百余个,对于汉朝并不太缺乏,即使得到了也不一定就会统一天下。怎么能以一日之功而加于万世之功以上呢?

所以他认为还是应定萧何第一,曹参次之。

刘邦马上表示赞同,立即发布命令,将萧何的功劳位次定为第一,同时允许他可佩带宝剑上殿,入朝不用下跪。

为了答谢鄂千秋在关键时刻对萧何功劳的评价,刘邦还晋封鄂千秋为安平侯,增加食邑二千户。

同一天,又封赏萧何的父子兄弟十余人,皆有食邑。经过这一番辩论,群臣不敢再争执,开始分封功臣。

事实上,曹参比较崇尚黄老之学,主张“清静无为”,适合当时的国情,他也很得刘邦的赞赏。

曹参在齐国施行无为政治所取得的成果,引起刘邦的重视,善于用人的刘邦,已经知道曹参是不可多得的辅政良臣。

曹参不争功名,不求荣利,解除了刘邦的疑心。

那么,在刘邦大行封赏时,为什么天下诸侯都认为曹参功劳第一呢?

实话实说,曹参所立下的战功,确实是其他人所不能企及的。

但是,刘邦认为萧何有“发纵指示”,镇国家、抚百姓”的“万世之功”,而以萧何为第一。

曹参对此的反应很平静,他不争个人名利,不计个人得失,依然顾全大局,勤勤恳恳,这是十分难得的。

曹参和萧何一样,也是沛县人,在秦朝时当沛郡的掾吏,而萧何则当主吏。

他总共打下了两个诸侯国,还平定122个县,此外,又俘获王二人、相三人、将军六人,大莫敖、郡守、司马、侯、御史各一人。

刘邦会玩心眼,萧何能懂,而且积极配合。老大问一句“萧何忙什么呢”,萧何就知道老大不放心了,赶紧将何家子弟派上前线。老大一不高兴,萧何立刻自污名节,让他把心放到肚子里。他们是高手对弈,默契得很,换做连“功狗功人”都搞不清楚的武将行吗?他们光知道手中有枪。

这才是刘邦的第一个目的,他还有一招一箭双雕的棋:让文官集团与武将集团失和!

文官集团反叛没资本,武将集团反叛没能力,怕就怕文武勾结。刘邦表面上看是在吹“歪哨”,其实是“黑哨”,真正得利的并不是萧何,而是他自己。

自从“萧曹争功”之后,萧何与曹参摆出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,遂了刘邦的心愿。不光如此,很多事情上都闪烁着刘邦分裂文武两大集团的影子。

比如鄂君,因为公开替萧何争功,刘邦当场封他为关内侯,就让你成为武将集团的靶子。再比如随何,我就公开说你们这些动嘴皮子的,根本没法跟武将比。我就让你们在相互对比中心理失衡,最后谁瞅谁都来气。

刘家老三心机深呐!